什么是课程社会学?
课程社会学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以社会学为研究基础,力图解决课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各种问题;同样,它以教育学、心理学和哲学等作为理论来源,以期对课程这一领域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分析。
一、课程的定义 何谓“课”?古代学堂设“堂”授课,现代学校建“室”供学,尽管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堂”与“室”的出现都源于古人“席地而坐”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形态可称之为“座上课”(后来发展为教室)。至于“程”字更好理解——路程、过程,既然有“座位”,当然就需要“行程”。我们可以说,课程就是学校在一定学习期限里对学生所设置的各种教学内容与要求的综合。由此可以看出,课程设置本质上是一种规划。
二、影响课程设置的诸多因素 那么,是谁在制定课程计划?又是谁在执行这些计划在形成着学校的课程内容?影响的因素到底有多少?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内外因的作用,课程这扇大门也不例外。从外部来看,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科技的等因素无不对课程建设产生着重要影响; 从内部来讲,课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要素共同构成的,教师、学生与教材的特质也对课程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影响课程设置的要素包括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两大类,每一类又包含若干变量。如表1所示。
三、课程与社会的关系 在了解了影响课程设置的诸多因素之后,接下来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是这些因素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到底是直接还是间接,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梳理,我们将发现,无论是外部因素还是内在要素,都对课程的建设起着关键作用,只是不同的因素对于课程的影响有着优先与否之分。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把课程看成是目标(外在)、资源(内在)与情境(内外之间)的交错体。也就是说,在任何一种具体的课程设置过程中,总是这三个因素在发挥作用。只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其中一个或两个因素所占的比重会远远大于其他因素,从而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我们既不可能无视其他因素的存在,也不可能让三个因素保持平衡。正如我们在进行体力劳动时,需要整体协调,也需要集中力量于一点(参见图1)。
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我们的教育始终应该围绕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展开。在设定课程体系时,我们既要考虑社会的需求,也要顾及学生的属性,还要参照现有的教学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桂生. 课程与课程开发[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