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都移民了吗?
其实这个题目有点大,名人范围也太宽,我尽量选几个典型的来说明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没什么移民的传统和概念,所谓“客居他乡”、“游子”更多是表示一种状态,没有形成移民国外的观念(除了出塞从军的);只有少数文人学者因为仕途失意或者为了从军而移民他国,比如张籍的《江南曲》(送友人游江南十首之一)描写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当然这位是在江南一带混不下去了回来的……)。
到了近代开始有了移民海外的风潮(主要也是受西方影响的结果),这一方面最著名的当属梁启超了——因为他有几个儿子都在很年轻的时候移民国外并且从此留在那里不回来了。梁思成、梁思永和林徽因都是跟父亲在国外生活过一段时间的。 梁启超共有九个子女,其中有的随母亲莫丽华定居香港,有的是跟着他去日本留学(比如梁思礼),还有四个子女是跟着他在欧洲生活的,这些孩子们后来都在国外出生并长大,算是纯正的海外华裔新移民。 其次陈独秀的两个儿子也都在年轻时候移民外国。
20世纪初中国的知识界正受着“西学东渐”的影响,很多年轻人抱着“实业救国”或者“教育救国”的梦想出国求学或者谋生,陈延年和赵世炎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两个人一个去法国一个去莫斯科,都为共产党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民国年间甚至到新中国初期,有不少文化艺术界的名人因为政治原因或生活所迫移居他国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梅兰芳、鲁迅、郑振铎、瞿秋白、老舍、沈从文等等。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中苏关系的原因又有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文艺工作者移居苏联或者俄罗斯,比较知名的有数学家华罗庚、地质学家袁复礼,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歌唱家郭颂等。 改革开发以后有一部分人出于经商的目的移民国外,其中以广东人最多,典型的就是“移民鼻祖”邓炳权。
1987年他以500万元家产作为启动资金在香港创办美国捷普集团,成为当时香港最大的一批移民巨头。 这几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贫富分化严重,国内社会矛盾凸显,有一股新的移民浪潮正在兴起,只不过这次是由富人率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