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为什么奶荒?
澳大利亚是个畜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畜牧业从业人口约50万,占全澳就业总人数4%(相当于新西兰的1/3) ;畜牧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到全国农产品总产量的56.6% 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9.8 %
是澳大利亚第一大农业部门和第二大外汇收入来源。 澳大利亚的奶制品行业由乳制品加工商、零售商和包装制造商构成,其中 最大的一类终端用户是乳制品加工厂商,他们购买牛奶或浓缩乳品原料用于生产各种乳制品。
第二大类是零售业,它们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销售袋装牛奶或其他乳制品。 第三类是乳制品的包装容器生产企业,它们主要为上述两类客户提供纸盒、塑料瓶、镀铝膜等材料。 澳大利亚原奶主要供应给两个客户群体,一个是国内消费,一个是对华出口。
对于国内消费而言,由于澳大利亚畜牧业高度集约化、规模化,大型牧场的饲养量一般都很大(100头以上的奶牛场占了80%以上),为了降低经营风险和成本,它们一般不自己设立收购网络,而是将原奶集中输送到几个最大的加工厂去加工。在国内市场上,我们很少看到像“蒙牛”、“伊利”这样的国产乳制品品牌,事实上,在超市里,进口品牌的袋装鲜奶或是低温酸乳等乳制品却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
这是因为,澳大利亚除了少数大型的牧场可以自建加工厂之外,绝大多数的中小型牧场是没有能力建设自己的加工厂的。它们的原奶必须运输到指定的加工厂进行加工,这种模式就导致了澳大利亚很多地区的工厂遍地开花,而为了供应远距离市场的需求,大型的加工企业往往又在建设新的工厂和生产线。这也就在短期内加剧了“奶荒”的程度。 2014年西澳发生的脱脂奶粉案使中国对澳大利亚进口牛奶的质量产生疑虑,国家质检总局要求所有来自澳大利亚的进口牛奶都要接受严格的检验检疫,一些不符合中国标准的外国奶粉甚至被要求原地拆解销毁。这一举动使得澳大利亚部分乳业不得不暂停对中国的出口,直到两年后才逐渐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