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生是什么签证?
研修(いんしゅう)这个名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刚搞完经济起飞之后,为了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向海外转移产业时发明的概念。当时主要是以日本企业为出资方,在东欧和亚洲的一些国家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招募当地人进行短期职业培训后就地就业,而这些人持有的都是工作签证,而不是通常的居留证或者国籍。他们被命名为“研修生”。 后来这种模式被日本广泛运用到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投资上,从工业领域扩大到农业、渔业等诸多行业。这些企业因为不需要缴纳国民保险,雇佣外国员工也不需要支付高昂的待遇,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受到日本企业的欢迎。虽然当时的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限制这种行为,但是效果甚微。
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处于巅峰期的时候,这种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有企业直接在海外设厂生产产品出口的;也有在日本本土生产后把产品运到海外组装或者零售的;当然还有在国内生产然后进口半成品在境外销售的……这些企业的性质也多种多样:有的是纯日本资本;有的是日资与外商合资;有的则是完全的外资企业——除了国籍之外已经很难区分它们和日本企业的区别了。
不过随着日本经济的下行以及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这种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于日本国内工人待遇上涨速度远远超过物价增长的速度,加上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成本急剧上升。日本政府不得不于九十年代初通过法律禁止本国企业在没有获得特定许可的情况下将制造工厂转移至国外。而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1989年制定的《出入境管理和难民认定法》修正案。
现在所谓的研修生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2008年的修正案规定,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对包括研修在内的短期滞在外籍劳动者颁发最长三年期的停留期限的多次往返签证。这种签证的持有者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和地点内自由活动和工作,无需再申请签证。而且,他们的子女即使是在日本出生也可以拥有日本国籍。 这项法令的制定目的当然是希望借助移民的力量来缓解国内的劳动力短缺状况。只是结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由于这项政策实施之初就遭到很多社会团体的反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在的研修生多数都从事的是工资水平较低的服务业,无法满足日本劳动力市场高端需求的特点。所以到现在为止接受这项政策的日本地方政府还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