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有油田吗?
欧洲曾经一度被视为没有石油资源的战略地区,然而,近期欧洲各国陆续发现了本土的石油资源,使欧洲成为了一个多油的国家。根据已经发现的油藏和潜在油藏,欧洲的石油贮量大概有1100亿桶,据有关专家预估,这些油藏大概可以供欧洲150年。其中挪威的石油资源最多,占全欧五分之四,其次是俄罗斯和英国;挪威和英国的主要石油品种是深海石油,俄罗斯主要是石油,而中欧和东欧国家是天然气。
就在欧洲各国为发现了石油资源欢欣鼓舞的时候,也有人对欧洲的这种“一夜之间”的发现在惊叹之余,也感到了一种危机。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欧洲多年来一直误以为欧洲没有石油资源,而实际上欧洲居然有着很大的石油资源量?为何这些油藏一直隐没在地底而没有被人类较早发现?这些新发现的油藏能否在短时间内改变欧洲乃至全球的石油供需形势?国际石油价格能否因这些油藏而发生重大改变?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将目光放得长远。众所周知,欧洲国家对石油的需求量虽然很大,但欧洲国家的总体石油出口量却并不大,甚至欧洲一些国家还不得不从其他国家进口石油。除了一些特殊的原因外,根本的原因就是:欧洲国内基本上没有任何石油战略储备,这主要是因为欧洲普遍认为欧洲不具备产油条件。而欧洲之所以形成这种观点,从时间上来看,这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在当时,欧洲虽然属于世界石油消耗量的集中地区,但欧洲国家的石油收入却大多来自对世界各国石油的进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原因并不在于欧洲大陆没有石油,而是因为欧洲国家的石油工业水平极低。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石油探明储量不到2000万吨,相当于我国的一个省,也就是说,当时欧洲整体石油储备量少于我国,而整个欧洲大陆只能维持十来年的石油供应。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东原油价格暴涨,使得欧洲对原油的需求急剧增长。但与此同时,欧洲的石油产量不但未增,还从亚洲等国进口了更多的石油。由于进口量的增大和国际油价的飙升,欧洲不得不开始考虑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于是,1979年,欧盟6个成员国共同组建了欧洲原油储备系统。根据这个系统,成员国有责任在出现原油供给危机时动用储备以缓解原油供应紧张的形势,而且这些石油储备将放在成员国中由欧盟指定的国家机构统管。
但这个原油储备系统建立后却一直没有太多动作,1985年芬兰入盟时曾提议增设一个中央管理部门负责管理联盟的原油储备,但该项提议被其他成员国反对而刷。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欧洲原油储备系统都是“躺”在角落里的“闲置资源”。
到了2007年1月1日,新的欧盟储备制度终于开始运作。但这次运作仍是由各个国家来管理自己的储备,统一行动的步骤并不多。从1979年到2007年的27年中,欧洲一共动用原油储备13614000桶,10年的时间才动了两桶。
没有原油储备,再加上石油消费结构中的交通用油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且欧洲多数国家的原油含硫量较高,使得欧洲在进口中东原油时常常被西亚国家拒之门外。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欧洲国家便与非洲国家形成了密切的石油合作关系。
但到了后来,欧洲与非洲石油关系的深化也受到了阻碍,其主要阻力就是美国。在欧洲国家中,挪威和英国最主要的石油来源是深海石油,而地中海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则是欧洲最重要的石油来源国。但由于美国和欧洲之间的摩擦,美国对欧洲的能源安全产生了忌惮,尤其是怕自己的石油被欧洲垄断,于是,美国便向欧洲国家的阿尔及利亚等国施压,这些施压的指向性很明确:让这些非洲国家放弃对欧洲的石油出口。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国家对原油的需求,除了满足国内交通用油外,更加注重对原油的掌控。而这个掌控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确保自身产油国的石油能够顺利出口。欧洲国家多年来一直试图开辟经由他们国家的石油通道,以求摆脱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为了实现这一设想,欧洲国家尤其是俄罗斯在多哈协议达成后极力破坏该协议。因为多哈协议达成后的欧洲石油通道也就是从中东石油到欧洲的石油通道。
其二,掌握石油定价权。之前世界上所有石油都是根据产地来定价的,中东石油一定卖中东价,俄国石油一定卖欧洲价。但从2011年法国石油公司斥资150亿美元买下俄罗斯斯诺斯公司50%的股权后,欧洲便有了在石油交易中定新的“欧元价”的设想。
欧洲对原油的这些需求改变,使得中东一些产油国的石油销量受到了较大影响,而且从长远来看,欧洲各国开始逐渐拥有自己的油藏后,必然对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原油数量把控更为严格,国际原油价格走低在欧洲必然成为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