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学校的校监是什么?
我先来占个位,有时间再写。 今天来继续这个话题~ 因为之前说的都是学术方面的,那我就来说说这个“非学术”的方面 (一)如何评价一所学校——“横比”和“纵比” 看一所学校的水平除了看其基本排名等数据外,还需要“横比”——同类型学校之间的对比 和内地的大学一样,香港的大学也有各种排行榜。不过由于各个排行榜的评判标准不一样,所以结果也不是绝对化的(比如QS世界大学排名更倾向于综合排名,THE则是更偏重教学质量)。如果单凭一项或两项指标就断言哪所学校的排名最高,是最科学的,也是不全面的。
以2019年QS亚洲大学排名为例,作为“亚洲四所大学联盟”成员的中国大陆高校整体表现出色,前十名占据6个名额;而前三十名中,就有13所内地高校入选,比例高达四成多! 而在之前举行的第二十三届“校长论坛”上,香港八大高校校长齐聚一堂,讨论未来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从这次的论坛可以看出,虽然港校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更多的时候大家都是“有你更好”的心态——因为港校间实力的差距并不像中国大陆高校与国外名校那样大,所以彼此间的合作远比争斗要多。
在港校间“你有我优”的共同发展下,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学科。在看学校的“横向比较”时,不妨先选几个衡量标准,然后去该校的网站找对应的统计数据。 如果找不到,可以看看校友会在该院校列出的杰出校友和杰出教师名单,从这方面也能看到一些信息。另外,很多院校会把过去招生的分数线也放到网上,如果怕选专业会后悔,不如看看往年该校这个专业录取学生的高考分数要求,心里有个数也好做打算。 但如果只想看看学校大概的情况,那在港校的官网里其实找到的信息已经足够。因为所有大学的网站都讲究“简单明了、一目了然”,所以想看什么基本都能找得到。
(二)如何选择适合的学校——个人因素 VS. 学校因素 在选择学校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客观的学校排名和学校特色外,个人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是毕业后留在香港找工作还是回内地就业?是想在香港就读硕士课程还是博士课程?是因为爱好还是出于现实考虑的转专业?…… 想清楚这些个人因素后,就可以结合学校因素来进行选择了。 举个例子:李同学计划申请香港大学的研究生,想读的专业是中文系。那么李同学在选校时就应该主要考虑有这一专业的大学。
同样是以中文系为例,不同学校的培养模式会有差别,同学们也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来进行选择。 如香港大学的中文系强调研究能力,希望学生通过两年的研究生学习能够有机会继续读博;而香港科技大学的中文系则更重视实践能力和语言能力,学生在两年的时间里就能毕业并拿到硕士学位。 所以李同学最后决定申请哪一个学校,除了看那个学校有没有想要学的专业外,还要考虑自己更适合哪个学校的培养方式。